其他

当阿尔法狗再次战胜人类,教育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到来?

2017-05-26 张燃 新校长传媒

AlphaGo在人机围棋对决中再次战胜了人类。人工智能虽极大地为社会带来了极高的生产效率,但我们不得不思考当今教育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教会孩子那些无法被机器取代的技能。


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上,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专家和行业精英,共同研讨了人工智能将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冲击,我们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到来......



李开复把21世纪的人工智能比作新一次的工业革命,因为这股浪潮正在颠覆着各行各业,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寄予厚望,认为人工智能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开端。


然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提到,社会变革往往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这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这也引起了许多人对人工智能的警惕。


在人工智能引领着诸多行业发展的过程里,教育也在这股势不可挡的浪潮里翻滚着。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那么,人工智能在教育里扮演的角色,是在冲击还是在完善着这个“过程”?


5月13日,在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上,多位海内外相关领域学术专家、行业精英在会场研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在本次论坛里,人工智能将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冲击、教育又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到来等问题都被反复提到和讨论。


爱因斯坦曾经警告,人类作为一个种群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使得日益增长的知识与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保持平衡。我很好奇,教育,作为立国之本,能在这汹涌的科技洪流里中找到平衡吗?


以下为撷取的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希望能够给你一些解答这些问题的启发。


项贤明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工智能是一种比核技术要更难控制的技术”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类是凭据什么成了这个星球的主人?这里所说的“主人”当然不是简单粗暴征服自然的Master,而是能玩转这个世界的Player。我们既没有尖牙利爪获取猎物、抵御天敌,也没有浓密皮毛对付严寒。我们凭什么成了这个星球的主人?


教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这是因为人类的生理构造未特化和反应机制未确定,赋予了人类以很强的可塑性,使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接受教育积累和形成日益强大的适应能力。


人类正是因为自身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新环境,解决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从而超越了其它生命存在。远古智人能从非洲到欧洲去生活,并且击败当时已经在那里生活的尼安德特人,说明他们已经具有很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正是依靠智能,才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的。


我们称这个时代为“智能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将不仅能够创造出自然界不曾有过的实体事物,而且能够在人脑之外创造出类似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在智能时代,我们甚至可以把部分的智慧工作也交给机器。


当初深蓝战胜国际象棋高手时,我们不十分吃惊,因为人背棋谱怎能是电脑的对手?阿尔法狗战胜围棋高手,却让我们大吃一惊。


为什么?因为围棋和国际象棋不同,它的背后有所谓的“道”,也就是有哲学理念。它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十分复杂的判断和选择,而不只是一步步简单计算的累积,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别忘了,这个时候机器已经具备了人最重要的能力:它已能够学习。它具有了我们能够成为这个星球主人的重要特征:智能。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正在慢慢走向我们的思维核心。


起初,人工智能在我们人类智能运作的过程中只是承担了部分记忆的任务,起到了相当于计算机硬盘的作用;


到第二阶段,人工智能已经可以通过承担部分逻辑运算任务来参与我们的思维过程,发挥类似计算机CPU中集成的缓存的功能;


在第三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思维的第二核心,可以直接参与我们的思维过程,甚至在某些单项智能上已经超越我们人类。最后,人工智能是否会对我们人类装在这个脑壳里的“CPU”取得控制权?我看我们真的不能太乐观。


有人很乐观地坚信,控制人工智能的一定是人。没错,可是你别忘了。这里说的“人”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每个个人;二是指整个人类。


从整个人类的层次上,我们或许可以自信人是人工智能的控制者,我们仍将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但是,在具体个人的层次上,我们还能有这样的信心吗?现在已经出现了自动驾驶汽车了,你往里面一坐,你真的以为你是在开这辆汽车吗?控制权在你的手里吗?


就具体的个人而言,少数精英通过人工智能控制大众,甚至最终让人类全部沦为人工智能的奴隶,这样的结局并非不可能出现。进而言之,离开了现实的个人,人类就无从谈起,因而少数精英最终失去对人工智能的控制权可能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未来智能时代的教育,我认为应当是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德行和情感等人性特有的东西应当受到极大的重视。



在未来,甚至从现在开始,记忆就应当不再是我们教育的一项特别重要任务。那时,孩子们将不必再为背书而发愁,也不会为能够在某某TV上背诵很多古代诗文而骄傲不已,因为你拿起手机或未来某种更高级的智能终端,随时就可以查阅大量所需信息。


我们也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计算和逻辑推导交给机器,所以,简单的计算和逻辑推导能力也不再成为我们未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孩子们不必为解不出某一道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碰到的荒谬习题而发愁,大学也不会专门招收那些能够解出无数前人其实早已经解决了无数次的习题的人。


在“德、智、体”三大教育任务中,“德”和“体”在未来教育中的位置将日益突出,逐步真正取得和“智”同样的地位。


在未来,“知识中心主义”会慢慢淡出教育的舞台,“全人教育”会真正占据核心。当然,今天的教育所重视的创新能力培养,仍将是未来教育的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道德、情感等将成为我们未来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如果我们今天不看到这一点,教育还是天天只奔着竞争职业岗位去的话,那将来我们丢掉的将远不止职业岗位,同时也会丧失最为宝贵的自由。


况且,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机器代替人的工作岗位是必然的。可怕的不是机器占据我们的职位,而是机器被人利用成为控制和奴役我们的工具,甚至机器最终取得对包括我们在内的这个星球的控制权。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大家别忘了,人工智能是脱离了个体人的智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前面有不少专家都把希望寄托在相关规则的制定上,譬如规定必须在所有人工智能机器中植入对人绝对服从的程序之类。


我劝大家别过于相信所谓的规则,“杀人偿命”几千年来都是我们公认的规则,但至今不还是有杀人犯吗?真正有用的规则,必须是植根于人心之中的,所以,从现在起就建立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在未来于人类将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是一种比核技术要更难控制的技术。人类要在更高的水平上好好地组织起来,保障对人工智能的有效控制。在未来的教育中,培养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将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共同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否则我们失算一步,很可能整个人类就要全盘皆输。


鲁白

清华大学医药学院教授、“知识分子”主编

“人工智能可能是给教育的一个服务、一个帮助,而不是形成一个对垒。”



我个人是研究“脑”的。但是很多人老是把机器的脑跟人工的脑搞到一起,很多会议都要我去。我说:我是研究人脑,跟机器脑一点关系没有。结果到最后无人机、语音识别什么还是都让我去,最后机器脑来到教育里面来了。那么今天就借此机会,谈一下我的思考。


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什么冲击呢?


我是从三个方面来看的:


1、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冲击。


当你有任何重复性的需要,有大量数据积淀的事情,它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


当重复性的教育被AI取代的时候,教师怎么办?当AI可以随时随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方法来教学的时候,老师还有什么用?


所以我觉得“老师”这个职业,或者“教授”这种人是要思考:我们是不是会被取代?我们怎么来抵抗人工智能来把我们的工作取代?


2、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冲击。


现在时间碎片化、知识来源是非常多元化的,我干嘛要听老师的讲话?我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就发现学生在下面把你的话马上百度、谷歌,所以你不能乱说的。


信息的来源是多元化,时间是碎片化,学生干嘛要坐在那边听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得到他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其它方式获得的知识?


3、对学校,教育体制的冲击。


很多职业将来将不存在了,学校还是要为就业做准备吗?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的,这些职业要不存在了,我们学校怎么来存在?


关于这一切我们在清华大学有一次比较大的全校范围内的讨论,我们最后得出了一个共识,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什么意思?学校的价值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也不是单纯的一个“能力的培养”。它还包括了“价值观的塑造”。


价值观的塑造跟能力的培养,往往不是在教室里面能够实现的,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有全球视野、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


有这样的目,人工智能可能是给教育的一个服务、一个帮助,而不是形成一个对垒。所以我们的定位必须要盯准。


人工智能到底怎么应用于教育?人工智能今天会有这么大的发展,一个是因为深度学习,一个是因为有高质量的大数据的存在。另外一个,是因为我们高性能计算能力的存在。


为什么人工智能在教育里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是因为教育里面有没有高质量的大数据吗?这个可能是问题的关键。


另外我想,人工智能进入教育,可能也要有一种模式的创新。大家回想一下几年前嘀嘀打车是怎么进入我们生活的?它是通过一种大规模的给司机补贴、给乘客补贴,一下子就把一个本来是完全固有的大众出租车完全占领的市场,变成了现在大家好像没有嘀嘀就不能过日子。


这样一种模式的创新,也许某一天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会出现。


但是教育有它的特殊性,我们教育的目的最终有一个东西是跟人工智能不一样的,那就是我们人具有想象力、创造性。在人工智能时代,怎么样通过教育把人的想象力发扬光大,然后来创造新的东西,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汤敏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今天我们关心的是,那些很快要被人工智能前期技术所淘汰掉的这些人如何用一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来转换他们的工作。”



“人工智能”来了,大家都在反复谈,我们需要终身教育。但是我觉得整个讨论都没有谈“怎么教育”、“如何教育”的问题。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学习?


“终身教育”不但涉及到内容, 还涉及到学习方式,培训规模的问题。因为人工智能的冲击已经非常逼近了。比如连医生这么高大上的岗位也岌岌可危。


前些日天津第三中心医院的一位胃癌晚期患者由IBM公司的沃森机器人用十多秒钟就开出了精准详细的诊疗方案。目前美国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已经达到66%,而我国才31%。主要是我们诊疗的水平参差不齐。


肿瘤领域知识更新发展极快。


2015年癌症领域新发表的文献为44万篇,但最勤奋的医生一年也只能看1000篇。 而沃森十几分钟就能看完,不但全记住了,还能进行分析。沃森诊断的准确率已经比美国几个主流医院的高手医生高了很多。沃森已经在美国通过了执业医师资格评定考试,它最拿手的专业治疗是肺癌、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和宫颈癌等6种癌症。


昨天我在IBM北京公司开会,他们告诉我,沃森一秒钟可以读8亿字节,还顺便分析整理。


我们人怎么去跟它比?今年有一个小机器人名字就叫“爱因斯坦”的上市。三百美金一个。它像百科全书,可以回答你提出的几乎所有问题。给它加一点讲课功能,作业辅导功能,它就变成一个小老师给你的孩子当辅导老师,不用把孩子送去补课了。这个对于传统的教师这个职业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


我们现在每天其实也都在学习,但是都是非常碎片化地、业余地在学习。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没有一个非常系统化地能够给我们提供如何应对这种迅速变化的社会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现在的所谓继续教育是以补学历为主。而对已经有文凭的或者认为文凭不重要的人来说,这样的学习对它没有用。


举个例子,现在农民工最需要提高技术,需要再教育,终身教育。但你想想看,那些农民工付得起到大学里学习的时间和金钱吗?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的技术咱们大学里有吗?老师能教吗?


四年前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我所在的友成基金会与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一起开始了一个称之为“双师教学”的实验。


所谓“双师”,就是一个贫困地区学校课堂的教学由两个老师来完成,一位是远端城市中的优秀教师,如人大附中教师,一位是当地乡村学校的现场教师


每天录制人大附中老师讲课并放到网上。当天晚上乡村老师对人大附中课中超出乡村学校需要掌握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剪裁。第二天在乡村课堂上播放录像。


当视频中人大附中老师提问人大附中学生时,现场乡村老师把视频停下来,让当地学生来回答人大附中老师的问题。如果学生都答对了,就继续放视频。如果没答对,现场老师就会用几分钟把这个概念讲一遍。到2016年春季,这一试验已在中西部十八个省的130多个贫困地区乡村学校中进行。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一国际团队对这一项目三年的追踪评估,初中进校时实验班和控制对比班的考试成绩几乎完全一样,三年后的中考成绩试验班比控制班平均整整高出了二十分。不但学习成绩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互联网下的新师徒制”:以互联网为媒介,由某一领域的行家,用长期言传身教的方式,带领较大规模的徒弟们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与实践。



新师徒制“新”在什么地方呢?


一是“新”在规模上。


传统师徒制是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而“新师徒制”通过互联网一个师傅可以带几万、几十万个徒弟。


二是“新”在师傅的选择上。


名师才能出高徒。传统的师傅只能在本企业中挑选,而“新师徒制”的师傅可以在全省、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选。


三是“新”在数量上。


传统的徒弟只能跟一个师傅,而在“新师徒制”下一个徒弟可以在互联网上跟好几个师傅,博采众长更能出高徒。


四是有强的激励机制。


在市场机制下,培训平台可以对徒弟收费,给师傅重奖。


在“新师徒制”中人工智能能干什么?


人工智能可以给“新师傅”当助手。 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挑选合适的师傅, 通过数据分析看师傅怎么才能讲的好。


同样地, 人工智能还可以对徒弟们进行大数据分析, 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需要什么,如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的等。


现在IBM的沃森正在进入教育领域。他们与上海外国语学校实验学生的英语语音分析。你跟它讲一句,它马上一点一滴的指出来你的发音问题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改。这一套方式也可以用到对徒弟学习的分析上。


人工智能会不会最后连师傅都替代了,直接自己上课?也有可能,但可能会发生在遥远的未来。


今天我们关心的是,那些很快要被人工智能前期技术所淘汰掉的这些人,如何用一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来转换他们的工作。


来源 |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文章基于“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整理,有删节。

责编 | 赵方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热点”相关内容

家有女儿必看电影

智读 云谷学校 | 教室天地

8分钟人生 小学书目 | 超越阶层

批判性思维最佳定义 7件浪漫的小事

 教师竞争 | 班主任 小学教育三大“坑”



/ 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程联盟 /

点击下图,发现更多精彩 ▼

/ 课程与评价盒子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